

Q:豬流感跟一般流感的差異?
A:單從症狀難以分辨,兩者都有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痠痛等症狀,但豬流感的消化道症狀比較明顯,會有腹瀉症狀。
Q:豬流感會不會人傳人?
A:會。感染途徑與人類流感相同,主要透過咳嗽、打噴嚏飛沫傳染。
Q:不接觸疑似流感症狀患者,就不會染豬流感?
A:是的,但因豬流感患者在發病前一天到發病後七天都有傳染力,旁人可能在無症狀下遭感染。
Q:如何預防豬流感感染?
A:加強手部及呼吸道衛生,避免接觸疑似病患;自美、墨返國旅客,若有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痠痛及腹瀉等症狀,要儘早就醫,並告知旅遊史。
Q:防豬流感,打現有流感疫苗有用嗎?
A:因病毒株已突變,保護力極有限,提升免疫力、加強手部及呼吸道衛生更重要。
Q:豬流感有沒有藥可醫?
A:豬流感對舊的抗病毒藥物已有抗藥性,但因對新抗病毒藥物(克流感跟瑞樂沙)尚未出現抗藥性,目前毋須擔心沒藥可醫。
Q:豬流感大規模流行的風險有多高?
A:豬流感病毒有可能與人類流感病毒結合併突變,變成能夠輕易在人類間流傳的病毒,世界衛生組織聲明,豬流感可能爆發全球性傳染。
Q:吃豬肉有沒有關係?
A:世界衛生組織表示,以攝氏七十度以上溫度烹煮豬肉,就能殺死豬流感病毒。
【2009-04-27/聯合新聞網】
健保局最近完成去年門診醫療費用統計,花費最大的前五種疾病,洗腎、牙科、感冒、高血壓、糖尿病,一年就可以花掉1310億元。
國人愛吃藥是問題癥結之一,用藥不僅自用,還介紹親友分享。衛生署藥政處調查,去年常規性服用地下電台或第四台廣告藥的民眾多達四十萬人,這些人未經醫師診治,即亂服偏方或中草藥,很可能造成藥物傷害,無異種下腎衰竭的危險。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4868149.shtml
過程與結果的關係
多數人常有一個迷思,以為好結果就意味著過程沒問題,而結果不好就暗示過程一定有瑕疵。就像我們在評斷一個醫生的技術,常會以病人最後是否存活,來作為判斷的依據,如果病人不幸喪生,這位醫生就會被認為一定是醫療過程有問題。這就是典型「以成敗論英雄」的錯誤迷思。
事實上,因為機率(運氣或隨機因素)的影響,好的決策過程有時會造成不好的結果,而壞的決策過程有時會帶來好的結果,就像拿到十七點還要牌的例子一樣。盧 梭(Jay Russo)與蘇馬克(Paul Schoemaker)用簡單的二乘二矩陣,清楚地說明了過程與結果之間的關係。
|
在任何與機率相關的領域中,如投資、運動比賽、醫學治療…等,最厲害的高手全都比較注重過程,而不光只是重視結果。個人的決策過程極為周 詳,有可能最後的結果卻不成功,不過長期來說,過程會主導結果,思慮比較周詳的決策會帶來比較好的整體成果,這也是賭場(莊家)長期賺錢的道理。
學習巴菲特的決策樹思考模式
美國前財政部長魯賓在《不確定的世界》一書提到,成功是決策的結果,但過程充滿不確定性,而且帶有風險。當我們面對不確定時,我們沒有能力 控制結果會如何,但是我們可以控制流程。我們可以在決策過程中運用機率式的思考方式,評估所有已知的資訊,設法估算不同結果的機率,以及隨之而來的可能得 失。
魯賓所提到的機率式思考方式其實和巴菲特所使用的決策樹是同樣的方法。巴菲特的合夥人孟格說:「像巴菲特這樣的人擁有一種優勢,就是會自動 以決策樹(decision tree)的方式思考。」巴菲特表示:「計算獲利機率乘上可能獲利的金額,並考慮虧損機率乘以可能虧損的金額,我們一直努力這樣做,這種方法雖然不完美, 卻是重要的關鍵。」
因此,人們在投入每一個標的之前,都應該學習運用決策樹的思考模式,來增進決策的品質,提升高自己的勝算。將焦點放在如何正確評估企業的內 在價值,根據影響價值關鍵因素的不同變化,如投入資本報酬率、營業利益率、資本週轉率、成長率、競爭優勢、經營階層…等,並依照各種可能結果來估算企業的 內在價值,而不是只關注在市場價格的波動。
如果人們沒有透過良好的研究過程去了解一家企業的價值,只是因為股價上漲而盲目去追高,就如同一個人拿著火把在火藥庫裡跑來跑去一樣,最後可能會安然無事,但仍然是一個笨蛋。
讓自己具備成功的實力
撲克牌傳奇人物史克蘭斯基(David Sklansky)說過:「每次你經過深思熟慮所下的決定,最後不論你實際上是贏還是輸,你都會有所收穫。同理,未能深思熟慮就輕率下決定,不論你最後是贏還是輸,你都會失去一些東西。」
因此,不論是在投資還是商業領域,關注整個過程總是比注重短期成果更加重要。結果不是不重要,結果很重要,但是如果只根據結果來做判斷,會 誤導我們的思考流程。將焦點專注在增進決策流程的品質,才能將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化。就像孟格在南加州大學法學院演講中提醒學生的一句話:「想要獲得你所希 望的東西,最安全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值得你所想要的。」
【活動預告】
《聯合新聞網》與嘉鼎資本,共同於4月份開始,舉辦「巴菲特最新股東信」解析講座。
這一場講座中,「巴菲特股東信」,只是一個起點:
我們除了將巴菲特的重要觀點,以系統性的方式,歸納整理之外;也要從歷史循環、以及各項最新的數據,來探究歷史上「泡沫化」的週期,了解現在的我們,身處何時,以及對於未來的經濟情勢,可以如何來看待。
再進而從長期的眼光,來探討合理的財富規劃,應當如何來執行,而能跳脫當下的局勢,為未來做好準備。
現場將致贈活動參與者《巴菲特最新年度股東信-原典摘要》1冊。
歡迎您的參與!
詳細內容,請至「巴菲特最新股東信解析講座」
[來源:]
http://money.udn.com/m_forum/storypage.jsp?f_MAIN_ID=60&f_SUB_ID=3138&f_ART_ID=183277
|
市面上有很多益生菌產品,每一種都宣稱含有各種不同的益生菌,對人體很有助益,而益生菌是什麼菌?對身體真的有好處嗎?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指出,益生菌是一個通用的名詞,只要是一些微生物、對人體有益的菌種,都可以稱之為益生菌。
不過菌種要經由攝取進入人體,到達其他部位要對人體有益並不容易,因此,目前益生菌主要指的是在腸胃道及其附近(包括陰道或肛門等部位),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好菌。
何一成指出,目前比較有名、也比較常聽到的益生菌,是乳桿菌(即是一般所說的L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嗜酸性乳桿菌(即一般所說的A菌)、副乳酪乳桿菌(一般稱為LP菌)等;另一種也非常有名的,是比菲德氏菌(即一般所說的B菌),例如雷特氏B菌、龍根氏B菌等種類都是。
其他菌屬或是菌種中,還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一些比較好的產品,都會標示其中所含的益生菌種類,有些產品還會同時含有很多種益生菌,選擇時不妨仔細看標示。
益生菌的3大功能
1.抑制壞菌功能:何一成說,益生菌的功能中,最受醫學認可的是在腸道中具有可抑制壞菌的作用,以提升人體健康,一般稱為「好菌」。對人體無害的好菌在腸道中的繁殖,會降低壞菌的生存空間,減少壞菌所產生的有毒物質如氨氣等,因此,可增進腸道健康、避免腸道發炎及逐漸產生微小破損。
2.調整腸胃道免疫功能:益生菌對腸胃道局部免疫功能也有幫助,可減少病原的侵害,改善腸胃道之外的一些過敏問題。而過敏是因為血液中免疫的影響失調所造成,好菌抑制了腸胃道中的壞菌,減少腸胃道發炎破損問題,也避免食物中的大分子因此進入血液,降低過敏反應;好菌使腸胃黏膜的免疫機轉往好的方向發展,免疫因子的傳播,對皮膚癢、鼻子過敏等過敏問題的改善會有幫助。
3.消化乳糖功能:益生菌會消化乳糖及某些種類的纖維質。何一成表示,一些乳糖不耐症患者喝牛奶容易有脹氣、腸胃不舒服等症狀,益生菌可先把乳糖或寡糖分解成小分子,等於把人體難以消化的物質先進一步消化;所以乳糖不耐症的患者喝優酪乳等奶製品比較不會發生腸胃不適等症狀,因為其中所含的益生菌已先降低了奶類本身的乳糖含量,益生菌在腸胃道中生存,又可降低喝其他奶製品時因乳糖產生的不適。
益生菌可降低胃幽門螺旋桿菌
益生菌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破壞,在人體中是否能存活?何一成表示,一般認為,乳桿菌比較可以在小腸中生存繁殖,而比菲德氏菌比較能在大腸中生存繁殖,但前提是都必須先通過胃酸的考驗。
最近的醫學研究發現,胃中仍有少量的益生菌存活,表示部分益生菌仍可通過胃酸的考驗,進入大腸或小腸中繼續生存繁殖,因此醫學上認為,益生菌的功能主要在腸道,而在胃中則也扮演了少量的角色。
胃幽門螺旋桿菌容易破壞胃黏膜表層,造成胃發炎等疾病,因此,益生菌對胃幽門螺旋桿菌的影響,也受到關注,何一成表示,有體外試驗等研究發現,某些益生菌可在培養皿中抑制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
後來也有人體試驗發現,雷特氏B菌、乳桿菌等益生菌,有抑制胃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其可能的機轉是,益生菌在腸道中釋放免疫調控物質,經血液到胃部,而抑制了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另外有研究認為仍有少量的益生菌在胃中存活,或許也扮演了一些輔助抑制胃幽門螺旋桿菌生長的角色。
何時吃益生菌最適合?
何一成指出,從胃酸的角度來看,最適合吃益生菌的時間,是在空腹的時候,因為此時胃酸分泌較少,益生菌比較不會被破壞;不過進食時胃酸雖然會大量分泌,但有食物的稀釋,胃中胃酸含量也不會很高,因此在飲食中吃益生菌也還可以。
另外,吃益生菌的時間也不能空腹超過4小時,因為在臨床上,約有一半以上的人並不習慣在空腹時吃酸酸的食物,容易產生腸胃不適等症狀;由此看來,最適合吃益生菌的時間,是在飯前1小時或飯後1小時,既沒有胃酸分泌太多的問題,也不會有空腹食用的不適。
你適合吃益生菌嗎?
誰最適合吃益生菌?其實一般大眾都還算適合,尤其是注重腸胃道保健的人,最為適合。何一成指出,有些人特別喜歡吃肉、高脂肪的食物等,造成腸胃道菌種不平衡,因此偏食的人、注重腸胃道保健的人等,都很適合吃益生菌。其次,容易有腸胃道不適、脹氣、拉肚子、便秘等腸胃道問題,就醫檢查卻沒有什麼疾病引起不適等的患者,吃益生菌改變腸胃道的健康,也很適合。
另外,有過敏、鼻塞、皮膚炎等過敏疾病的患者,在就醫檢查後醫藥的控制下,症狀已漸平緩但尚未痊癒的患者,吃益生菌可協助免疫的調控,有幫助改善的效果,因此也非常適合。
使用益生菌注意事項
益生菌對人體的好處多多,但使用時一不小心,還是會破壞原有的功能,而徒勞無功,甚至反而有害,因此使用時也要特別注意。
1.不可加熱:何一成表示,益生菌產品不可加熱,如果天氣冷不想喝冰飲,可先放在室溫下稍微退涼,即使要稍微溫熱一下,也不可超過40度,以免降低益生菌的活菌數。
2.冷藏保存:現在科技的進步,有些益生菌產品已可不需放置冰箱冷藏,但大多仍以冷藏保存會更好,要特別注意產品所標示的保存方法。
3.保存期限:時下很流行自製優酪乳或優格,何一成表示,自製優酪乳或優格要注意益生菌的來源是否可靠、正確的做法為何,製作後也必須迅速冷藏保存,尤其是自己製作成優酪乳或優格的保存期限,仍和原來的乳品保存期限相同,切勿以為製成優酪乳或優格產品後保存期限可拉長,它還是會腐壞的。
4.菌種耐熱度:另外,自製優酪乳或優格在加熱時,要嚴格注意菌種的耐熱度,否則不但可能殺死益生菌、減少益生菌的活菌數,還可能造成其他乳品成分開始發酵、腐壞;且即使乳品尚未過期,也可能因不當加熱而迅速降低其保存期限,因此一定要特別注意。
【更精彩內容都在常春月刊 313期】
2009/04/06 10:07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民眾都開始注重養生之道。其實要讓身體健康並不難,由於水份是組成人體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只要掌握喝水的時間與量,就能維持身體細胞的正常運作與促進新陳代謝。一般人每天至少要喝2000cc以上的水但要選在什麼時機喝水?怎樣喝水才能有效被人體吸收呢?
從人體的經絡運行來看,《黃帝內經》記載,早上五點到九點,是走到大腸經與胃經,因此在這段時間內空腹喝水,可以使腸胃甦醒、有助於清除宿便。下午三點到五點則是走到膀胱經,這段時間補充水份,則有助膀胱排除體內廢物、促進泌尿系統的代謝。此外,專家也建議,睡前可適當飲用一小杯水,可以維持血液流暢,防止腦血栓的形成。
喝水除解渴、調節體溫、運輸養分之外,還有幫助減肥的功效。根據伊朗籍的貝曼格利醫師研究,由於飲食習慣是根據飢餓的疼痛、渴的感覺有關,兩者都是表現在身體同一部位,因此經常過度進食的人,通常是因為身體缺水,而把渴的感覺誤認為餓。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在三餐進食前半小時喝一杯水,餐後兩個半小時再喝一杯水;如此一來,進食量也會明顯減少,但晚餐過後應減量,以免造成水腫。
此外,提醒民眾喝水時不要太常喝冰水,應以接近室溫的冷水為佳,可減少對腸胃的刺激。日本醫學專家也研究指出,在水質上如果能飲用經過電解後的鹼性水(pH值介於9.0-9.5為佳) ,由於是屬小分子團的水,較易於人體吸收,滲透力強,長期飲用也可有效改善腸胃道功能,像是消化不良、胃酸過多等症狀,針對生活壓力大、經常外食的上班族群,算是簡單又健康的保健之道。
日前中國科學界也針對長壽村研究,提出長壽的秘訣,除了健康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開朗外,最重要的是飲水健康。由此可見,「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給身體喝水,是健康長壽的不二法門,但提醒腸胃較虛弱的民眾,喝水時最好小口小口地飲用,才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06/17/1hbs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