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與結果的關係
多數人常有一個迷思,以為好結果就意味著過程沒問題,而結果不好就暗示過程一定有瑕疵。就像我們在評斷一個醫生的技術,常會以病人最後是否存活,來作為判斷的依據,如果病人不幸喪生,這位醫生就會被認為一定是醫療過程有問題。這就是典型「以成敗論英雄」的錯誤迷思。
事實上,因為機率(運氣或隨機因素)的影響,好的決策過程有時會造成不好的結果,而壞的決策過程有時會帶來好的結果,就像拿到十七點還要牌的例子一樣。盧 梭(Jay Russo)與蘇馬克(Paul Schoemaker)用簡單的二乘二矩陣,清楚地說明了過程與結果之間的關係。
|
在任何與機率相關的領域中,如投資、運動比賽、醫學治療…等,最厲害的高手全都比較注重過程,而不光只是重視結果。個人的決策過程極為周 詳,有可能最後的結果卻不成功,不過長期來說,過程會主導結果,思慮比較周詳的決策會帶來比較好的整體成果,這也是賭場(莊家)長期賺錢的道理。
學習巴菲特的決策樹思考模式
美國前財政部長魯賓在《不確定的世界》一書提到,成功是決策的結果,但過程充滿不確定性,而且帶有風險。當我們面對不確定時,我們沒有能力 控制結果會如何,但是我們可以控制流程。我們可以在決策過程中運用機率式的思考方式,評估所有已知的資訊,設法估算不同結果的機率,以及隨之而來的可能得 失。
魯賓所提到的機率式思考方式其實和巴菲特所使用的決策樹是同樣的方法。巴菲特的合夥人孟格說:「像巴菲特這樣的人擁有一種優勢,就是會自動 以決策樹(decision tree)的方式思考。」巴菲特表示:「計算獲利機率乘上可能獲利的金額,並考慮虧損機率乘以可能虧損的金額,我們一直努力這樣做,這種方法雖然不完美, 卻是重要的關鍵。」
因此,人們在投入每一個標的之前,都應該學習運用決策樹的思考模式,來增進決策的品質,提升高自己的勝算。將焦點放在如何正確評估企業的內 在價值,根據影響價值關鍵因素的不同變化,如投入資本報酬率、營業利益率、資本週轉率、成長率、競爭優勢、經營階層…等,並依照各種可能結果來估算企業的 內在價值,而不是只關注在市場價格的波動。
如果人們沒有透過良好的研究過程去了解一家企業的價值,只是因為股價上漲而盲目去追高,就如同一個人拿著火把在火藥庫裡跑來跑去一樣,最後可能會安然無事,但仍然是一個笨蛋。
讓自己具備成功的實力
撲克牌傳奇人物史克蘭斯基(David Sklansky)說過:「每次你經過深思熟慮所下的決定,最後不論你實際上是贏還是輸,你都會有所收穫。同理,未能深思熟慮就輕率下決定,不論你最後是贏還是輸,你都會失去一些東西。」
因此,不論是在投資還是商業領域,關注整個過程總是比注重短期成果更加重要。結果不是不重要,結果很重要,但是如果只根據結果來做判斷,會 誤導我們的思考流程。將焦點專注在增進決策流程的品質,才能將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化。就像孟格在南加州大學法學院演講中提醒學生的一句話:「想要獲得你所希 望的東西,最安全的方法就是讓自己值得你所想要的。」
【活動預告】
《聯合新聞網》與嘉鼎資本,共同於4月份開始,舉辦「巴菲特最新股東信」解析講座。
這一場講座中,「巴菲特股東信」,只是一個起點:
我們除了將巴菲特的重要觀點,以系統性的方式,歸納整理之外;也要從歷史循環、以及各項最新的數據,來探究歷史上「泡沫化」的週期,了解現在的我們,身處何時,以及對於未來的經濟情勢,可以如何來看待。
再進而從長期的眼光,來探討合理的財富規劃,應當如何來執行,而能跳脫當下的局勢,為未來做好準備。
現場將致贈活動參與者《巴菲特最新年度股東信-原典摘要》1冊。
歡迎您的參與!
詳細內容,請至「巴菲特最新股東信解析講座」
[來源:]
http://money.udn.com/m_forum/storypage.jsp?f_MAIN_ID=60&f_SUB_ID=3138&f_ART_ID=18327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